中年危机、工作压力、生活枯燥、寻求改变...

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进入互助群

Try It Plus 再试一次

见人有时候紧张有时候不紧张,会不会影响孩子?

我的情况是见人有时候紧张有时候不紧张,完全不由我控制。孩子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多。孩子现在四周多,见到陌生人刚开始胆怯后来就放开了。不知道我这种见人的紧张情况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


简短的问题描述,可以看出你的焦虑。


你自己的情况是,见人有时会紧张有时不紧张,完全不由你自己控制。其实你可以去观察总结一下,看见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合见人,自己的状态等,你会紧张,或者不紧张,找出一些共性来,大概就能找到你紧张或者不紧张背后的动机了。


每个人都会有紧张的时候,跟场合有关,跟对方有关,也跟自己有关。有的场合可能你靠近了就会紧张,比如大型会议,有权势的人,能影响自己的人等,所以,你需要去观察,然后去合并同类型,找到紧张背后的动机。


你还担心孩子被你影响。孩子现在4岁,见到陌生人刚开始胆怯,这其实也很正常。小孩子需要对不认识的人表现出警惕,这是人的本能。他虽然表现出胆怯,但他其实可能在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评估陌生人。你说,孩子见到陌生人是胆怯,“胆怯”这种感受不知道你有没有跟孩子确认过,还是你仅仅通过孩子的表现,认为孩子是胆怯呢?这背后大概是你自己对孩子面对陌生人的表现的评估,或者说,你自己面对陌生人的感受,也许你在小时候面对陌生人会胆怯,所以,认为孩子也会胆怯,这在精神动力学上认为是一种叫投射的防御机制,也许孩子只是见到陌生人不认识,有点拘谨,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而不同的解释背后是解释人自己的认知框架。


 你给的信息比较少,不知道是不是孩子接收到了你的紧张。你提到了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多,你担心孩子受你的影响,你出了担心孩子被你的紧张影响,还担心自己对孩子的其他影响吗?父母肯定会影响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有时候孩子是很敏感,大人认为,他们可以捕捉到大人细微的情绪变化。


你现在担心自己的紧张,担心孩子的紧张,担心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背后有其他的动力,比如,自己能不能带好孩子之类的。你给的信息比较少,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紧张是正常情况,但一般离开了让人紧张的场合多半就不紧张了,如果之后还在为自己的紧张多次思考,那大概就需要去找找原因了。建议你去做咨询。


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Image
蔷色

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逃离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不内耗?

农村留守儿童,有小四岁的弟弟,从小寄养在亲戚家里和奶奶一起生活。很穷,供我和我弟读书就没有任何存款。读书的时候没感觉,直到毕业后,才发现家里好像也没有那么爱我。刚毕业供弟弟上大学,出资盖房子装修,家里的医药费生活费也是我出,最后给我介绍的对象,也是离家近方便我扶持弟弟。后来我也抑郁了,我会不自主的复盘内耗,我努力五年了,家里没有变好,因为我父母没有收入没有存款没有退休金,我弟收入很低,家里不让我买车买房,最后我也一无所有。我明白这是无底洞想逃离为自己而活。但是看着年迈的父母,又觉得很可怜,然后就一边和家里吵架,一边给钱,自己也抑郁得了胃病,快30了也没有对象,我觉得我的人生很黑暗。

看到你的描述,感觉到你太不容易了。多年来,好像一直都在和原生家庭纠缠,一边恨着他们,一边又爱着他们,内心不断地冲突内耗,自己也抑郁得了胃病,快30了也没有对象,觉得自己的人生很黑暗。 你说,"毕业了才发现,家里好像也没有那么爱我" ,我比较好奇,在你的概念里,什么是爱呢?是给你提供情绪价值,还是给你提供优渥的生活环境?还是别的?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好好探索自己内心的需求。 你也提到,"刚毕业就供弟弟上大学,出资盖房子装修,家里的医药费生活费也是我出,最后给我介绍的对象,也是离家近方便我扶持弟弟",能看到,好像你在这个家里的用处或者价值,就是提供金钱,扶持弟弟。 为啥你不能离开呢?为啥要一直当家庭的供养者,扶弟魔呢? 我想,也许你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价值,感到自己被家庭需要。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面,女儿为了在家中争夺一席之地,为了赢取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往往都会比儿子更加努力,更容易获得世俗上的成功。在你的家庭里,好像也是如此。你提到父母没有任何收入,也没有存款,一直很穷,弟弟收入也很低,好像是你的家人都需要仰仗你而生活。其实这样的感觉,可能会让你自己感觉很好,感觉自己被家人需要。 其次,有可能你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期待父母能重新看到你,重新给予你想要的爱,后悔他们曾经对你造成的伤害。就像是你在告诉他们,"快看看我,快夸夸我,我可以养家了,我是很有价值的,你们多爱我一点吧!你们一定会后悔之前那样对待我了吧?"……我们说,往往都是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我想,当你自己可以赚钱养家时,你在父母面前也会更有底气,也敢和他们吵架了,他们也不太敢得罪你了。 第三,有可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面对父母保持忠诚,其实是用祭献自己的方式,去抵消内心对父母的愤怒。就像是你觉得他们好像没有那么爱你,而你一直在努力养家,却发现这个家就是一个无底洞,你永远都填不满,只会让你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 分析了原因,我们再说,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我觉得,你要先照顾好自己,理解自己。你们家多年来的模式就是,你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血包,而把家人都养成了吸血鬼。要看到自己受过的伤痛,好好地安抚自己,支持自己,理解自己,真是太不容易了,太难得了,抱抱自己。养好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身心健康,才可能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其次,慢慢地与家庭进行分离。虽然父母年迈,弟弟收入低,但是你不能再充当家庭中的供养者了,而是要学会慢慢地放手,让弟弟可以自己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让他去养家。你一直不放手,他就永远都会觉得有依靠,没压力,那他还怎么成长呢?你要给予他支持,鼓励,理解,相信他可以承担责任,而不是躲在你身后,做个长不大的孩子。 最后,选择自助学习心理学书籍,或者是求助外部支持,开始自我成长,自我疗愈。 要相信,你的人生没有那么黑暗,光明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祝福你!
Image
陶陶老师

30岁女,遇到自己没做好的事情,就喜欢跟身边人倾诉

女,30岁,每当自己因为不细心、失误,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就总想不停地跟别人倾诉,需要别人开解或安慰。比如抢演唱会的门票,在规定付款时间内想去试试抢更好的座位,结果超过了付款时间导致没有抢到票,真的被自己蠢哭;比如报考公务员考试,因为没有看仔细说明,导致错过一个自己心仪的岗位,非常后悔没有仔细看看,慢一点说不定还有挽回的余地...... 如果不跟别人倾诉出来,感觉自己很难消化,会一直责怪自己。但是我也不是倾诉一次就能放下,我会不停地想倾诉这件事情,直到彻底忘记,或者出现了一个更好的结果,或者后面发现当初没成功做到其实是件好事,但是这些情况不一定会出现。 我很怕我会让身边人感到很烦,也不想自己每次都耿耿于怀很长时间,自己也很累,而且我发现我妈妈和外婆也喜欢不同地抱怨同一件事情,年复一年......比如我妈妈在我上大学,直到毕业之后的三四年里面,一直都在后悔当初怎么没选择另一个学校,直到后面找了一份还可以的工作,以及脱离大学生身份时间更长,才逐渐消停......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很高兴能够结缘你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模式】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固有模式,还会带进自己的各种关系里。正如你觉察到了自己在遇到没做好的事情时,很喜欢与身边人倾诉,同时你也发现妈妈与外婆也有类似反复抱怨的模式。我们一起来分享探讨: 🌹1.首先,倾诉是情绪流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倾诉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能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情绪有了一个出口,让那些压抑的情绪有一个释放的空间。在我们把内心的焦虑说出来的那一刻,情绪仿佛找到了一个疏通的渠道,再不那么压抑和沉重了。 情绪流动起来的那一刻,本身就是一种治愈。情绪不再封闭、不再孤独时,我们才能真正从焦虑中得到一丝解脱。 你担心身边人会厌烦你的倾诉,其实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的,尤其是那种愿意向对方袒露自我脆弱的真诚。所以,关系的疏密,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彼此了解的深浅。 当然倾诉也有禁忌区域: (1)把握“交浅不言深”的原则。 如果得不到共情,处于悲伤中的人就会关闭自己讲述的通道,与外界隔阂。因为倾诉是基于想要被安慰、被理解、被接纳的期待。 (2)倾诉不是没有节制的宣泄。 我们要学会客观描述自己的困境,化解处境而不是一味发泄情绪。最重要的,倾诉后及时调整状态,找回曾经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给予聆听者最好的回馈与感激。 🌹2.再来看看如何在觉察中实现自我改变 先来看看抱怨,是指一个人心怀不满时,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环境。这里有2个重点:心怀不满 推卸责任。人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把焦点放在没有的事情上,对于那些拥有的东西他会熟视无睹。 一个人把焦点放在拥有的东西,才会表达感恩,这样的人是快乐的、乐观的模式。 相反,一个人把焦点放在那些没有的东西,很可能就会抱怨,当一个人总是抱怨时,不仅失去更多,还会原有的都没有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抱怨的、悲观的模式。 再来看看自责与负责。自责是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而痛苦。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自己的影响,焦点是在过去。 当一个人自责时,就像走进一个黑洞,无法自拔。正如你所说,没做好的事情,你会多次倾诉、会耿耿于怀。因为自责的本质是:无法接受当下的事实,是一种跟“如是”的对抗,现在的“应该是”(过去的“如是”),会让你苦不堪言,消耗能量。 面对自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责回到负责。负责是自我肯定、是自我归因,我是一切的根源,我从这件事情学到了什么,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如果要达到我要的效果,我需要做的是什么,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焦点就从过去回到了当下或未来。 模式可以通过训练,通过刻意有意练习来实现改变的。你已经做到了“觉察”,当你看见自己的这些模式时,其实改变已经在悄悄发生改变了。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Image
放~飞

如何缓解上台手抖,脸红,怎么克服上台紧张?

如何缓解上台的手抖,脸红? 上台紧张,手抖,声音发抖,怎么克服呢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一个教授马上要进行万人演讲,这样的演讲他已经进行了n多遍了,记者问他“教授,您紧张吗?”教授说“我不紧张呀。”记者说“不紧张,那您怎么从女厕所出来的呀?” 当众讲话(演讲)其实每个人都会紧张的,只是有的人紧张是别人看不出来的,有的人紧张很明显。如何缓解上台紧张的情绪,愿意与你分享一下我的实际操作心得: 🌹1.首先,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紧张 有些人非常容易紧张焦虑,比如不敢当众说话、害怕成为焦点,甚至连正常的人际交往都会感觉压力,担心别人的评价,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客体的位置,将自己客体化了。 也就是说,他觉得自己在“被观赏”、“被评判”。他没有真正看别人、也没有真正看自己,而是通过他人来看自己。 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被指指点点的眼神和语气里,一举一动都会被家人或身边人评价,久而久之容易紧张。这就是【低价值感】的形成原因,经常遭受父母或他人的批评、指责和否定。 🌹2.告诉自己:我在展示,而不是在被审判 试着把自己的关注点,从“被审判,被选择,被观察”,转换为“我只是展示自己”和“我观察和选择他人”,学会把被动转为主动。 如果是在公共场合紧张的话,可以尝试这两个方法: 一是专注自己,也就是自己看自己——深呼吸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关注点拉回到自己的一呼一吸中,活在当下,减少思想杂念; 二是看别人并且不想自己,举例说明,打拳击赛时,选手不是关注自己,而是关注对手,因为你之前练习的直拳、勾拳,均取决于对方出什么拳,你来应对。 这就是事前自己最重要:关注自己的状态,因为自己是可控的;事中关注对象:台下精彩离不开台下喝彩,根据观众反应调整自己的节奏;事后自己最重要:想想照片洗出来后,你是先找自己,还是先找别人呢? 🌹3.避免紧张的2个锦囊 (1)开心金库:即,你在上台之前,心里想着让自己最开心的事情,比如某次愉快的旅行、某次高光时刻、某次表白成功等等。因为人在开心状态下才是最放松的。 (2)预演未来:即,多次预演自己要演讲的内容(事前准备),当你正式上台后,这些内容早已被你预演了n多遍,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你的紧张程度。 这2招对我来说,屡试不爽。当你上台的次数多了,对舞台的熟悉度也增强了,自然也越来越能驾驭了舞台了。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Image
放~飞

人被判刑还能笑得出来?这是怎样的心理防御机制?

刚刚刷新闻看到,23年的一起高空抛物致死案终于有了结果,坏人终于得到惩罚了,被告人被核准死刑。简直大快人心!但是这个被告人听到判决之后的表现居然很“稳定”,还在法庭上笑出来了,有一种愿望实现的感觉。。这种情况居然还能笑得出来,想问问大家这是怎样的心理防御机制?

题主,您好呀! 我是壹心理倾听师赶路人,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非常感谢您提出“心理防御”这一新奇又有趣的视角,同时也很开心可以跟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 提到心理防御机制,还需了解当事人更多的一些早期经验和成长经验,但目前来看掌握的信息很少,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些假设和猜想来更深刻地了解一下他可能的一些心理防御机制 ▪ 否认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这一点很好理解,正常情况下被判死刑后,会感到恐惧、害怕、难以置信等,总体来说内心是很痛苦的,那为了逃避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就会用“否认”来安慰自己。 即当作没有发生过一样,否认眼前被判死刑的事实,也否认自己内心痛苦的感受。 ▪ 压抑 压抑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基本的防御机制,他可能将这种判死刑的威胁和痛苦体验不知不觉中排除到了潜意识中,选择了“遗忘”,注意这种遗忘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 个人感觉跟否认的区别在于压抑是把这些感受藏在了潜意识里,不让它出来;而否认则重在“否”,不愿承认眼前的事实。 ▪ 反向 反向与压抑有着一定的关联,后者是把那些不愉快的体验抑制在了潜意识里,但内心还是会痛苦和矛盾的,这时候需要一个外在的表现。但他的潜意识又不允许他将这些感受、情绪体现出来,所以他选择了与之相反的表现。 即本应该是“哭”,但却用“笑”来掩饰,这与他母亲的“哭”刚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 合理化 合理化又叫纹饰,稍微有点不太好理解,但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注意到有评论说:“他自己想死但不敢”,或是由于某些原因(如内疚、家人的担心等,总之很难给自己一个正当的理由)于是采取了一种间接“被迫”(并非自己直接主动)的方式。 即通过伤害别人让自己被判死刑,尤其是听到“安乐死”后,似乎终于如愿以偿了,并且不会有疼痛,也让自己的“死”变得更合理了。 ▪ 隔离 可能跟他的早期经验有关,尤其是婴幼儿期,导致情感淡漠,对他人缺乏同情,也对自己的一些情感有隔离,就好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即在他听到死刑复核决定时表现得很“稳定”。 另外也不排除有“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存在,可能在他的认知里认为一些人或事是“非黑即白”的,有一些边缘型人格,而这也导致了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隔离和分裂往往也出现在一些精神病人身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人“疯了、有病”吧。 以上就是我基于一些猜想和假设上的想法,并不代表实际真实情况,欢迎继续探讨。
Image
赵茹霞(赶路人)

准老公表面用我的名字给我买的车,但从不让我碰为什么

我是女生,与老公已登记还没结婚,目前我在老家备考,他在楼上,我们目前算异地。 登记前准公公婆婆说要给我买辆车,写我的名字,买给我开,让老公一起跟着去看车,老公没意见。 但买车的时候他挑了一辆七人座黑色大suv,我说这个太大了,有没有别的颜色,小点的,这么大我的身高开不了,他说他就是奔着这一个来的,他喜欢这辆车已经喜欢两年了,还说咱俩还分谁跟谁啊,你要考虑我的感受,我这么胖还这么高我还是男生,你买辆粉的小车我怎么开,我说那这个大块头黑色我不喜欢啊,他说反正都到这里了,你买不买吧,,, 我因为太懦弱,再加上公公也说好,我就说随你吧,你喜欢就好, 他说这不看你嘛,你不喜欢就买别的呗,但是马上下午了,下午我还要上班,哎呀,其实开习惯了都一样,高车挺好的,, 就这样买了他喜欢的我不喜欢的,车主填的我的名字。 从店里提车后他们直接开车回了他家,把我送了回来,然后我再也没碰过那辆车。 后来我登录车辆的app发现自动退出了,我就知道他登录了,我就问他,你有车钥匙就别登了吧,你登上去我这边就退出了。他说等咱们结婚后你再登,现在我先看看。。然后不知道怎么的我控制不住自己掉眼泪,我说我就要登,这是我的车,他说咱俩还分你的我的,你这么小心眼?你登就登呗,。 然后还有一次,他说他在上班,但我看到车是行驶状态,我就问他在干嘛,他说在上班啊,我说那车怎么是开着的?他说噢是我爸在开。。。我当时很生气,我说你怎么不告诉我一声,他突然也很生气,他说我爸出钱买的车,我爸开一下怎么了?你觉得让我爸开车给你报备你好意思吗?说得过去吗? ,我说你误会我了,我没那个意思,我就是问问,以后不问了。。。 然后现在我除了偶尔登上app看看我从没碰过的车,不知道谁在开着来回跑,没电没油了也不知道加,每次把电用亏空了才冲,我就再也不管他了。 有次新车需要贴膜,贴膜需要车主本人必须去,他才想起联系我,让我上车坐副驾驶跟着去贴膜,我这是从那次店里到现在的第二次接触这个车,我看着车里的狼藉,有点洁癖的我实在受不了就给他说,你要好好爱护这个车,没事擦一擦车里,别弄这么脏,他顿时不乐意了,说我拉同事上下班,人家坐一次我擦一次,就跟我嫌弃人家一样,你太小家子气了。。 我买的躺椅我还没坐,他就坐坏了,刚装修的房子我还没看,他就拉他朋友孩子去玩,我说他,他说我分的太清,说我小心眼,他跟登记前完全两个人。 难道是我错了吗?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 心疼的抱抱你,文字所描述的生活琐事,其实并非是你斤斤计较,你只是想获得他对你的尊重和重视,当情绪得不到理解、情感得不到满足时,自然会让人产生挫败感。你感觉到委屈、无从宣泄的愤怒,以及强烈的不被理解的感受,在对方那里完全get不到。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1.爱一直都在,只是表达和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你们暂未登记,准公婆就决定要为你买一辆车,如何界定是为你买的呢?车主是你——这是他们理解的,至少“所有权”是你的; 是男友选择他喜欢的车型,而且日常是他在开,你仅接触了2回——“使用权”在他,让你感觉这辆车说是为你买的,却“形同虚设”。 包括躺椅、刚装修的新房、他父亲用车等,他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也未与你之前打一声招呼,让你感觉在他那里,你是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毕竟你们快要结婚了,你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可在他认为:正是因为是一家人了,所以才没必要斤斤计较,他的=你的,你的=他的。你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出现了分歧,所以导致带来的情绪体验也各不相同。 而你,最终选择了“隐忍”,可在内心里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和做法,所以心里才会有委屈、有愤怒、有压抑的情绪。 不可否认的是,你们之间是有爱的,只是彼此性格特点、处事风格不同,又缺少有效的沟通,才导致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感情。 🌹2.加强沟通,学会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话不说不明,正是因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要执手共赴幸福人生,才更需要加强沟通,男人和女人各不同,男人关注事情本身,女人则更关注感受层面。 车,买来就是开的,别管你开、还是他开,都是你们俩的;车主登记的是你,而你们的关系,哪里还分你的、我的,都是一家人的。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可总好像少了哪个环节,就让你感觉别别扭扭的。 无需报备,至少他能够提前跟你打声招呼:亲爱的,今天老爸要用用车哈,跟你说一声;亲爱的,同事今天带孩子来咱们婚房参观一下,你也过来不...... 加上一句不多余,体现出他思考问题全面、考虑问题周到。而少了这一句,就会让你们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引发矛盾与冲突。 面对分歧不必害怕,在你们结婚之前,发生这些其实是好事,因为完美爱情、幸福婚姻需要经历几个阶段的磨合,其中就有:两个人兴趣爱好的磨合、生活习惯的磨合,还有两个家庭的磨合。 在为人处世中看见双方的三观,及时做沟通交流,看看哪些是不可融合的观点和想法,如何互相理解、彼此包容,达成一致。如果在婚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婚后大概率也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亲爱的,与其自己委屈的掉眼泪,不如摆到桌面上作为一个话题做沟通,既解决问题、又增进了解、增加感情。只要不带牢骚和抱怨,只是客观的描述事情始末,避免后续类似事情发生。 🤝《爱的五种语言》《懂得爱》,尤其《但愿婚前我知道》推荐与你,愿你的温柔和智慧,帮助你收获幸福与美好。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Image
放~飞

恐惧生病死亡,好担心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好,怎么办?

前段时间因为身体不舒服查出来胃糜烂伴灶性肠化。反省了一下原因,我平时没有什么不良的饮食习惯。最有可能的是平时不运动,心态不好导致免疫力下降的。胃病越焦虑病就越不容易好。我好担心自己的心里状态不好,焦虑而导致胃癌。越想越怕,导致恶性循环!我该怎么办?这几天晚上睡不好,有时感觉怕的冒冷汗!

当我们在控制和回避死亡和疾病焦虑的时候,就如同拿着一个闹钟,时刻在提醒自己危险来临、大限将至。你如同生活在没有间歇的恐惧轰炸之中,因为你不断地在提醒自己。


恐惧和焦虑学会了自我繁殖,便可以孵化出无数的焦虑和恐惧。你陷入了强迫性的陷阱。


只有把你的焦虑和恐惧正常化,你才能走出强迫性重复的陷阱。


做你能掌控的事情,而不是防御你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当你不再控制自己的感受,而是启动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所做的每一个有益的行为,都是在让你的感受变好。


题主您好,我是一名在医院工作的心理治疗师。看到你的文字和困惑,让我想起了门诊上遇到的很多来访者,他们和你有类似的困扰,对身体健康的担忧已经干扰到正常的生活规律,你不是一个人在面临这方面的困扰。


我特别想和你分享下我的一些工作心得,希望能够帮到你。

一、接纳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才是走出恐惧的第一步。

看到你的文字,我感到你陷入了一个误区:不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也许在你的潜意识里会担心恐惧和焦虑会恶化疾病,导致癌症的发生。所以,你会特别对抗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当你对抗自己的情绪时,新的问题就会出现:恐惧引发恐惧,焦虑引发焦虑,你在经受双重的情绪压力。就如同,你的恐惧和焦虑学会了自我繁殖,可以孵化出无数的焦虑和恐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疾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恐惧和焦虑。学会接纳自己的恐惧,这是你在面对疾病时的正常反应,也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本能反应。只有把你的焦虑和恐惧正常化,你才能走出强迫性重复的陷阱。接纳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并不意味着你就永远的被恐惧所煎熬。


二、做你能掌控的事情,而不是防御你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面对疾病和意外,一个人的安全感和掌控感会打破,严重时会完全丧失。我们会本能的想要恢复掌控感,而大部分人的选择都是错的。

因为他们在尝试着掌控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掌控自己的行为。感受往往是继发于应激事件和环境刺激的结果,一个感受产生了,需要经历发生--维持--缓解--消退的过程。尤其当我们想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往往采取控制和回避感受的行为。也就是要尝试控制和扭转、回避那个可能发生的不好的结果比如癌症、死亡。


当我们在控制和回避的时候,就如同拿着一个闹钟,时刻在提醒自己危险来临、大限将至。你如同生活在没有间歇的恐惧轰炸之中,因为你不断地在提醒自己。


真正,让你能够好起来的事情,是去做自己能真正掌控的事情。可以参考入下:


  • 做能够让你更安全的事情,定期的去看医生,检查身体,找专家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坚持完成治疗方案。

  • 做能够让你变强大的事情,比如制定一个运动计划,让自己的身体免疫力增强。

  • 做能够让你变开心的事情,比如来一次旅行或者和好朋友聊聊天。


当你开始放下掌控感受,而是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所做的每一个有益的行为,都是满满的让你的感受变好。


希望我的文字能够给你带来些许的安慰和帮助,每一次回复都是一次用心的交流,世界和我爱着你!

我是心理治疗师张现利,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期待着与你的一次相遇!

Image
张现利

33岁女,孩子5岁多,特别依赖自己,丧失自我怎么办

本人今年33岁,女性,职业是医生。宝贝是个男孩子今年5岁多,之前孩子也一直很依赖我,但是最近特别的依赖。我老公也是医生,今年7月外出进修,进修的地方离家很远,至今没有回过家,9.24我休年假带着孩子去看爸爸,10.4我休完年假回来上班。孩子10.8开始正式上学,上学的第一天还不错,一切正常,没有哭闹。第二天就开始哭闹,因为我妈妈在我家,一直都是妈妈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孩子3岁开始上幼儿园,我几乎只送过2次,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要上班,除了休年假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完整的休息,其他的时候每天都要上班,就连周末都是要上半天班,因为要查房。所以孩子上幼儿园开始至今我只送过他上幼儿园不超过5次,其余时间都是妈妈送幼儿园,我休息的时候会去幼儿园接他回家。就是休完年假开始孩子基本每天上幼儿园都要哭闹,要让我送他上幼儿园,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敏感,爱多想的人,所以我需要自己待着的时间来恢复能量。于是我只同意每周送孩子上幼儿园一次。为了有一会自己的时间我每天走路上下班,自从孩子表现的特别依赖我开始,我觉得我连走路上下班这个自己的时间都要用来接孩子的电话,安慰孩子的情绪。可能我不是一个称职到妈妈,我还是想有一点自己的时间的,我也希望我可以有时间是我自己,而不是一个妈妈,一个女儿,一个医生,一个妻子。我不知道孩子到底出了什么状况,变得如此依赖我,如此爱哭闹。发现最近孩子有一点装病的表现,抗拒去上幼儿园,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8月份给他新换了一个幼儿园(因为之前的幼儿园搬家了,并且新装修,味道比较大才换的幼儿园),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你好,你看到了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感受与需求。内心是否感觉有一些不知所措的焦虑和冲突?抱抱你哈! 有研究表明,35岁前是最容易焦虑的一个群体;爱人外出学习,养育孩子的你的重担就落在你一个人的身上。 你没有因为自己的困扰而忽略孩子,也没有因为孩子的问题而迷失自我,能够积极的寻求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更好的自己,真的不容易哈,你很棒的! 一,获得成长,觉察自己“既要……还要……”的感受与需求 很多人会在生活中陷入了一种“既要……还要……”的矛盾中,从而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压力与困扰。 其实,当我们能够摆脱外界各种压力因素的影响,聆听内心,接纳当下的自己,积极的寻求自我成长与支持,压力也就会得到释放。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困境只是现阶段的一个问题,也正是这样的困境,才会激发我们探索自我提升自我的成长,会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快乐的妈妈。 遭遇困境和阻碍,不管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还是我们还不够成熟和自信,容易自责和自我怀疑。都是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的一种表现。 推荐题主阅读一下《看见孩子》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作者贝姬·肯尼迪,是一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三个孩子的妈妈,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 在这本书里,作者多次提到父母自我照顾的重要性。就是告诉我们,想要当一个好父母,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好的自己。 因为,你好了,孩子才会过得好。 虽然做好一个父母并不是那么简单,但这也是一个成长自己的好机会。 二,学会看见孩子 也许,是孩子新换了幼儿园;爸爸又很长时间不在家;和妈妈在一起的假如时光又很开心温暖,所以孩子会出现粘和依赖自己。 所以,我们需要尝试看到孩子的需求,并且尝试反复的耐心平静的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可以用亲子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即便是爸爸妈妈不在他的身边,也都是爱他的。 可以用拥抱或者亲吻的方式,在离开孩子的时候,把爱传递给他,让孩子带着妈妈满满的爱去上学,就会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家庭就像是Ta的天。Ta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都来源于Ta的家。 所以,家长的高质量陪伴很重要。作为父母,这也是自己的必修课。 心理学家鲍尔比的《情感纽带的破坏与建立》一书中,鼓励妈妈们在孩子每次粘着自己的时候,温和平静的对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担心去了幼儿园找不到妈妈了,是吗?哭得好伤心呀,那么害怕,是不是呀。” 这个反应,要反复说,递进讲。 再回应:“妈妈才舍不得你呢?妈妈下班第一时间来接你,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来接,会着急,记住:吃完一天中的第三顿饭,妈妈就来了。” 回应也要反复说,而且态度中不能着急。 几个回合下来,孩子的反抗便会慢慢降下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绝望,是对分离事件的绝望,正常的绝望,并不焦虑。 三,面对生活中无法取舍的“既要又要还要”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和焦虑: ①,设定优先级:尝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哪些是重要的紧急的,哪些可以适当放弃或者缓一缓的,帮助自己集中精力做好当下的事情。 ②,合理期望:调整对自身的期望值,接受不完美,理解自己的局限性,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妥协。 比如,先生外出学习的阶段,自己先以家庭关系和孩子为主,先生学习完成了,再安排自己的学习。 ③,寻求帮助支持:与先生多多沟通,通过视频电话等等让先生做好对孩子的鼓励,或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压力,获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④,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发展兴趣爱好来放松身心,比如阅读,冥想练习,和孩子一起跳绳等等运动。 世界和我爱着你,希望给你一些支持!   
Image
舒雅清正

30岁女,遇到自己没做好的事情,就喜欢跟身边人倾诉

女,30岁,每当自己因为不细心、失误,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就总想不停地跟别人倾诉,需要别人开解或安慰。比如抢演唱会的门票,在规定付款时间内想去试试抢更好的座位,结果超过了付款时间导致没有抢到票,真的被自己蠢哭;比如报考公务员考试,因为没有看仔细说明,导致错过一个自己心仪的岗位,非常后悔没有仔细看看,慢一点说不定还有挽回的余地...... 如果不跟别人倾诉出来,感觉自己很难消化,会一直责怪自己。但是我也不是倾诉一次就能放下,我会不停地想倾诉这件事情,直到彻底忘记,或者出现了一个更好的结果,或者后面发现当初没成功做到其实是件好事,但是这些情况不一定会出现。 我很怕我会让身边人感到很烦,也不想自己每次都耿耿于怀很长时间,自己也很累,而且我发现我妈妈和外婆也喜欢不同地抱怨同一件事情,年复一年......比如我妈妈在我上大学,直到毕业之后的三四年里面,一直都在后悔当初怎么没选择另一个学校,直到后面找了一份还可以的工作,以及脱离大学生身份时间更长,才逐渐消停......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文中觉察到自己每当因为不细心、失误,发生不可挽回的事情,就总想不停地跟别人倾诉,需要别人开解或安慰。否则就会一直自责,直到事情有转机或者又有其他需要开解的事情出现,好像才能停下上一件事带来的影响。长此以往担心自己的倾诉会让他人厌烦,所以想寻求自身的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事情的综合因素,以及你的感受。 因为自己的错而搞砸了事情,希望获得他人的安慰和开解时,内心是否接纳了自己的错误,需要别人来开解,是安慰自己还是想从别人口中证实自己的行为可以理解成这有什么呀,没事,我有更有比你离谱事了,当听到别人如此说,自己心里上就比较释然了,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无法放过自己不能接受事实,就不得不一次次进入到内耗的循环中。事实上对或错都是过去式,接纳不接纳都不会改变,但会让我们知道自己需要注意什么,也是一种成长收获,允许自己出现失误,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可以试着自己在出现失误时,先原谅自己告诉自己失误没什么大不了,都是自己需要注意的,日后和朋友说起也是开心一乐,学会换位思考,及时梳理情绪,提升自我消化能力。 你通常习惯向他人倾诉来寻求安慰和开解,这是一种常见的应对机制也是积极的态度,长久如此你也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向他人倾诉获取安慰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可能让他人感到压力,或者你自己会变得过于依赖外界。有这样的觉察能力是很好的表现,通过觉察对自己的需要也会更加了解,思考自己的行为。试着去理解自己所以做出那样的选择是想达成怎样的目的,发生之后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每一次的经历都给生活赋予了不同的色彩。 在经历此事件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多种选择,既可以一如既往的向他人倾诉,也可以尝试其他方式来调解你的情绪,比如转念、游玩、美食、运动或者冥想等等,给自己发泄情绪的窗口,当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时,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不要谴责自己。尊重已经发生的事,放过自己。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根据自己的心理路程和爱好习惯可以试着一点点培养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管是向外求助还是向内求助,都是积极的表现,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正式问题。如果觉得自己很难解决,可以寻求心理师的帮助,祝好!
Image
鑫♡洁

24岁男,完全不工作的躺平生活,是有病吗?

24岁,性别男。经历过精神分裂的症状、辍学五年,复学大专至毕业。经历过车祸两次,差点死了,差点残废,两年内五次住院治疗。经历过重度肥胖与减重成功瘦出腹肌。经历过兼职体能教练,快递驿站员工,但是都没有拿到工资。现在完全不工作,健身房,网吧,咖啡馆,图书馆,茶馆的常客,有社交但不多。父母在国企工作,独生子,父母给钱,经济压力不大。越来越想接纳这种完全不工作的生活,但也想再尝试下工作。不工作的原因是因为有躯体化症状,并暂时很难解决 。如果我真的不工作,接纳这种生活方式算是有精神病或者心理病态吗?但是如果我真的完全接纳,达到自洽的状态 ,也许依然躯体化,也不会痛苦。我想在尝试几次工作,也许有一天我会工作,也许我该放下了

其实,核心问题,不在于工不工作,而在于你要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爱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就注定了,我们没有办法,活成和别人一样。而且,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我们为什么要活成和别人一样呢? 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仅勇敢,更是一种智慧。 1、“24岁男,完全不工作的躺平生活,是有病吗?”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24岁男,勤奋工作不躺平,就是没病。 可是,你看看这个逻辑成立吗? 用一个人工作不工作,来判定一个人有没有病,是不是太草率了呢? 你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带着病工作,焦虑、抑郁,各种未被觉察的身体疾病…… 你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即使不工作,也很健康、快乐、开心,有价值感和成就感。 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人一定要工作。 2、你之所以会这样问,或许还是在用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在评判你自己。 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工作。 年纪轻轻不工作,会被人贴上“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没出息”的标签。 而且,父母给钱,又增加了一个标签,“啃老”。 但,这些标签重要吗? ① “经历过精神分裂的症状、辍学五年,复学大专至毕业。” 在你坚持着,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的时候,这些标签帮过你吗? ② “经历过车祸两次,差点死了,差点残废,两年内五次住院治疗。” 在你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时候,这些标签有没有试图挽回你的生命? ③ “经历过重度肥胖与减重成功瘦出腹肌。经历过兼职体能教练,快递驿站员工。” 在你不断重建生命蓝图的时候,这些标签有没有为你鼓励加油? 如果这些标签,给你带来的都是负面的、消极的能量,那么继续关注它们,岂不是让你继续浪费生命? 3、或许,你的纠结,还包括另外一个方面,你期待健康,像普通人一样健康。 而大部分普通人,每天都在工作,如果和他们一样,就意味着你也是健康的。 这种心理非常正常。 每一个生病的人,尤其会渴望健康。我们去医院,最常听到医生讲的就是,需要静养。 你的情况,也需要静养。 “不工作的原因是因为有躯体化症状,并暂时很难解决 。” 而你的静养,就是为了健康。 4、同时,不工作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或没有价值。 “现在完全不工作,健身房,网吧,咖啡馆,图书馆,茶馆的常客,有社交但不多。” 你做的事情,都是你喜欢的,可以带给你身心愉悦的。 而身心愉悦,对于你的康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5、最重要的一点是,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接纳自己的疾病,以及相应的症状,精神的、心里的、躯体的。 接纳因为疾病而发生的变化,比如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 接纳自己可以不按照,主流社会的标准生活,根据自己的身心情况,设立符合自己的标准。 6、“但是如果我真的完全接纳,达到自洽的状态 ,也许依然躯体化,也不会痛苦。” 接纳自己,达到自洽,身心无挂碍,或许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比如: ① 你可以勇敢的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无论是外在的形象,还是内在的思想。 ② 不再被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所束缚,可以大胆的尝试新的事物、探索未知的领域。 ③ 你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与他人相处,建立起更加深厚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而你身心愉悦了,更加健康了,你的父母也会少一些担心。 7、“我想在尝试几次工作,也许有一天我会工作,也许我该放下了” 其实,社会发展,现在有很多工作的方式。 线上线下,全职兼职,有偿无偿,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都可以做出选择。 只是不要强制自己做一些事情,也不要为了证明什么去做一些事情。 对自己,多些宽容,多些接纳。 祝你好运。
Image
如是啊

一起抱团,再试一次

加入群聊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