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汇聚创业、金点子、兼职外快、心理倾诉......各种微信群,值得一试
我一个17的初三女生,家庭不和睦,因为一系列原因自卑,父母的道德绑架,一个巴掌,一个甜枣。因为金钱不断的吵架,形成的种种矛盾,背后人的挑拨离间,父母关系不和,双双出轨,父亲因为糖尿病情绪不稳定,对她占有欲强。现在目前问题是,我的母亲想要离开,我不知道怎么办,无可奈何,我不能阻止她,因为……她过的苦,我目前面临着第二次中考,但是又不想努力,十分矛盾。心理有点小疾病,人际关系不好,不会说话,长相普通,见一个爱一个,我……有点抑郁,年后她就走了,我……其中有许多矛盾……………………………………………………………………………………………………………………………………………………………………………………………………
同学你好呀,你的问题看到了~
通过文字的描述,能感受到同学当下的困惑,于此同时,同学对于自己也是有很好的觉察的,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以下参考:
面对同学的困境,所经历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情感困扰,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同学现在的感觉和情绪完全可以理解,重要的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方法去面对和改善。
首先,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处理是很关键的,我们可以考虑寻找情感支持,向信任的人倾诉,比如老师、朋友,或者心理辅导员,有时候,当我们感到困扰时,和别人谈谈你的心情,得到理解和支持,会帮助我们减轻内心的负担。
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会接受自己的情感状态,感到矛盾和焦虑是完全正常的,不必因此自责,每个人都会在面对困难时有迷茫和情绪的低谷,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情绪,并给自己一些时间去适应和接受它们。
尝试通过放松的方式来疏导情绪,比如深呼吸、冥想或运动、书写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减轻压力,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回一些内心的平静,如果同学感到抑郁的情绪加剧,寻求专业帮助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提供专业的支持。
在面对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时,可以通过设定小目标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中考虽然很重要,但我们可以通过从小处着手来减轻焦虑,比如每天设定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逐步积累动力,避免陷入对未来的恐惧或焦虑中,要知道,你并不是孤单一人,许多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重要的是通过小步伐不断前行。
同时,不要因为自己的外貌或人际关系而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潜力,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写作、绘画或运动等,来增强自信,提升自我价值,我们的人生远不止是外貌或短期的人际交往,而是建立在我们内在的坚韧和独特魅力上的。
关于人际关系,可以尽量放慢节奏,不必急于取悦所有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更深层次的友谊,找到那些真正理解你的人,我们可以多读一些关于情感交流和社交技巧的书籍,提升与人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成长,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时,保持耐心,努力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逐步修复内心,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实现。
希望以上可以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期待遇见更好的你,世界和我们一起爱着你~
大概是从24年2月份开始的 觉得有种神秘力量能够读懂我脑海里的想法 然后传达给周围的路人 路人一咳嗽就是在提醒我脑子里有不好的想法 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好了很多 但是因为已经长达一年,大脑对咳嗽自动会做出反应机制,在单位上班,在路上走路,只要路人、同事一咳嗽,我就不舒服,严重了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一咳嗽我关于工作的思考就会打断一下,一咳嗽就打断一下,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去年6月份曾经好过一段时间,大概半个月 后面因为跟男生接触,发生情感波动,遇到路人咳嗽一下,又觉得路人在针对我 现在大脑貌似是自动会对咳嗽做出反应 求教怎么训练大脑不再对咳嗽声做出反应,恢复以前的原状(以前大脑是不会自动识别咳嗽声的,根本不会注意到咳嗽声)
题主好 我是kelly水 【特别怕别人咳嗽,一咳嗽大脑就难受,怎么办?】 题主的提问非常清晰,24年2月份开始的觉得有种神秘力量,能够读懂你脑海里的想法。 我也很好奇,这个阶段发生过什么吗? 或者说有一些特别的经历? 【关于情绪】 我们有些时候想法会变,主要还思是来自外部的声音影响。还有我们自己接触到一些新事物。 记得有个朋友学习静坐,就会觉得自己和他人不一样,会感受到很多他人接触不到的事物。 有一次我陪她去找一位老师,老师说刚开始接触很正常,觉得自己和他人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每个人毕竟都是独特的个体。 当我们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些事,或者发生的事,当作我们人生的某一刻体验,这样也不会局限在某处。 还有人喜欢看书,书里描写的故事很精彩,在某些时候无论阅读还是电影,这些都会影响我们。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能力传达给周围的路人,其实也是可以的。 例如每天想着把自己的善念传递给遇到的每个人。 例如遇到你的人都会得到你的祝福。 当我们转变信念,我们看花,看草,看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呢。 情绪很多时候也会受思想的引导,强化,我们发现自己哪些想法很好,可以让自己开心,也可以写下来,继续去保持做这件事。 这样我们可以不断调整事,路上看花也是很好的,包括看树,去和植物连接,感受和大自然的和谐。 【关于接纳】 我们经过疫情其实想法都会有些变化,包括阳以后神经也比较敏感。 他人一咳嗽就是在提醒你脑子里有不好的想法,也许也有我们很在意别人的关系。 也许最主要是回到自己的内心: 例如我们集中精力在这件事,也许也是在收集,也许是内心害怕他人对你🈶一些看法? 我们自己在意什么,其实也有一个著名的“孕妇效应”,怀孕的人会发现街上很多孕妇。 例如有人开本田,就会注意到路上都是。 我们一般在意路上的人,或者同事一咳嗽,也许也有内在一些情绪被压抑? 例如你咳嗽的时候有没有被人不理解自己很不舒服? 例如自己咳嗽很担心影响他人? 例如目前的身心状态如果有些焦虑,10分最高,你会给自己打几分呢? 我自己也有体验,焦虑的时候有些时候会想要转移,焦虑背后也许是担心某事,内在是没有安全感,具体也许会勤洗手或者强迫关门后不断去确认。 状态放松后,这些都会慢慢改变~ 焦虑的时候可以专注自己内心,例如和自己说说话,看看她想要说些什么? 或者试试绘画,做手工转移注意力。 例如每天去跑步,注意植物。 晚上也可冥想,让大脑可以放松下来~ 我们去学习接纳,如果影响日常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咨询师聊聊,或者寻求三甲医院的医生。 放松心情,接纳发生的一切,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 世界和我爱着你 推荐书籍《无惧焦虑》《自我关怀》
我婆婆这人是个好人,但是有一个地方实在处不来。 我们结婚后基本就跟公婆住一起,偶尔老公休假也会回自己家住。一是因为我老公经常值夜班,晚上我胆小;再一个就是本身我比较懒,在公婆家基本也不用干啥。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和谐,但从我生孩子后跟婆婆的问题就越来越多。 最不能理解的是她成天忙的不停歇,而且基本不让别人插手。只要家里有人她也不看孩子,然后还逢人就说自己忙死了,实际上对我来说净干些无用的事情,帮不上忙。 生孩子之前,我不怎么关注她干家务这个事儿,有了孩子我才知道,她成天把一件件极小的事情用很长时间完成。比如给孩子洗尿下的裤子,要打上皂粉使劲搓好久,然后泡着,过一段时间再来再搓好久,然后再冲洗十次八次。这个我还能理解,就是比较干净,再就是刷碗,全家四口人,再加上孩子的碗筷,顶多也就五六个碗,一个锅,偶尔也有盘子,再就是几双筷子,咱就说如果是我5分钟最多10分钟就能完成吧,她呢,每次要用至少20分钟,甚至半小时。然后刷奶瓶要15分钟,不知道怎么刷的,反正听到不停的用水。然后可怕的就是做饭,基本一顿饭一个半小时起步,有时候搞半天,你猜搞出来啥?就是炒俩菜,馏个馒头,最多煮个排骨或者蒸个包子。光这些基本的家务就已经花费很长时间了,更何况还有些琐碎的,有的我也很不能理解,比如当天晚上拖了地,第二天早上又得扫一遍,为啥呢? 可能说的有偏颇,全家上班的时候,她还是照顾孩子的,然后因为我假期多点,我一放假,孩子基本全是我看,我公公不上班的时候也帮忙照顾,我老公基本上就是晚上陪孩子。本来我也没啥意见,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可是我又怀二胎了,有时候我跟大宝玩,肚子就感觉不太舒服,当然也有可能我心理原因吧,总觉得有种委屈感。 她还是一天到晚干活不停歇,说自己多忙多忙,我寻思就这几间小屋,天天整得比秋收还忙。我委婉跟她提过,让她不要把干活当成生活的全部,因为她也不是故意的,她成天孩子睡了也不休息一会儿就忙着干活。我就说让她注意身体,对这些家务活不用太讲究,适当给别人干。然后我感觉她还委屈上了,觉得全家人又懒又脏,帮不上忙,她不得不干似的。 总之我感觉她没啥坏心眼,就是把干活看的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的讲究。我怀疑她是不是心理有点问题,真不理解了,有那么多必要的活干?我真不想去琢磨,很影响心情。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曲慧东,一个能让意象说话的心理咨询师。 题主作为媳妇在与婆婆同住后,总体感觉还是蛮好的,因为婆婆非常勤劳,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但是在你生了孩子和怀二胎后,越发觉得婆婆在洗衣服、做饭、刷碗等事情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再没有更多时间帮你分担带孩子的压力,这让你很困扰。你希望婆婆能适当放松对家务的“完美主义”,但每次委婉沟通后,婆婆反而觉得委屈,认为全家人都帮不上忙。从你描述的整体情况看,一家人还是比较和谐的,丈夫在晚上陪孩子,公公在休息的时候也会陪孩子,你们都上班时婆婆也会陪孩子,好像主要问题在于当你和婆婆同时在家时,婆婆把精力放在做家务上,而你希望她能不用那么在意家务,可以帮忙带孩子。因为,你正怀着二胎,陪大宝玩的时候,肚子会不太舒服,而不舒服的背后是一种深深地委屈。 婆媳关系问题在家庭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都会有差异。你明白婆婆是个好人,她很勤劳,她也很爱这个家。但她的勤劳和你的需求产生了冲突。你处于孕期,此时的身体状态和心理需求都是需要得到更多的照顾。然而,你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因而感觉有些委屈。而当你尝试和婆婆沟通时,她也满腹委屈,让你觉得自己好像在抱怨她的付出,沟通变得艰难,更加重了你的委屈。你不想伤害婆婆的感情,也不想让家庭氛围变得紧张,但内心的委屈和疲惫却越来越难以承受。 让你不理解的是“有那么多必要干的活吗?”也许这正是婆婆感觉委屈的地方,她也得不到其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不可能说改就改,也许你可以通过更加清晰直接地表达需求,先不要让自己那么辛苦和委屈。比如,你可以这样和婆婆沟通::“妈,我知道您一直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您的勤劳我都看在眼里,打心眼里感激您。这段时间我怀着二宝,身体确实不太舒服,有时候陪大宝都有些力不从心。我知道您觉得家务很重要,可我真的希望在我和您都在家的时候,您能多帮我带带孩子,让我能稍微轻松一点。我不是在否定您的付出,只是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在这段表述中,既让婆婆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和感激,又要让她明白你当前的困境和需求。,相信一个人在感受到被理解时,也会把理解回馈给对方。 婆媳关系不是天敌,也可以是相互扶持的伙伴。虽然大家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一定可以通过理解和沟通来弥合。当然,你还可以让丈夫积极分担一些家务,减轻婆婆的负担。 孕期本身就充满了挑战,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压力都是正常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一家人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坎。 祝好!
大概就是日常生活里我总要去找到一个特定的人让我去厌恶,如果这个人暂时消失了,我就又会找到下一个让我厌恶的目标,发自内心的厌恶。这是为什么
题主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接下来希望我的分享能够支持到你。 【允许自己厌恶,人人都会厌恶,我们都一样】 孔子和子贡有一段话是说各自厌恶的人,他们作为圣人以及圣人的弟子尚且也在经历着,我们作为成长中的个体之一,有什么不好接纳的呢,真实的体验每一个当下,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可以试着这样对自己说:我暂时还做不到包容所有人/事/物,我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我接纳当下真实的自己。 “六十而耳顺”,孔子到了六十岁,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时,能够内心平静,分辨是非真假,而不被外界的言论所干扰,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带着觉知去生活,就会越来越平静,对吗。 【厌恶背后,也许是帮助你维护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或观点与你的价值观不符,你可能会本能地产生厌恶感。这种厌恶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帮助你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题主在生活中对自己的价值观了解有多少呢,对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对不同情形下哪些事情可为与不可为,对不同的情绪如何排解,生活中看重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共事与相处,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思考与总结,也许就会少一些临时状况的不知所以然有了厌恶情绪,从而心中有数的从容应对了对吗。 【厌恶背后,也许你在害怕什么,放下害怕,用爱创造】 往往有一些感觉有点糟糕的情绪背后,也有着一些糟糕的想法,好的感受来自爱的思维,不好的感受来自怕的思维,题主可以在厌恶情绪来临时可以觉察一下在害怕什么,害怕不完美……害怕不优秀……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认可……等等,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资源。遇到厌恶的人不再需要沉浸在情绪之中,而是问问自己:此刻的厌恶是在提醒我做什么呢?如何做? 任何害怕的思维都可以放下,唯有爱可以创造。通过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用爱的方式,爱的思维来应对,比如, 1.允许自己做自己: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值得被爱”“我允许自己有厌恶情绪”“我也允许自己有爱的感受”; 2.允许他人做他人:看一看厌恶的人身上,他是不是也在害怕着什么,有着一些脆弱之处,同样对他说“你很好”“你值得”“你有资格”“祝福你”“我允许”; 3.把注意力从他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围绕自己的人生三要素(和谁、在哪儿、做神马)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最好的办法就在自己手中,相信自己,你可以。 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的全部内容了,祝好,世界和我爱着你❤️❤️❤️
今年二十来岁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敏感&小心翼翼,与人有分歧/争论时,下意识就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开始反思内耗。 而且不太敢主动和人交往/交流,虽然表面装得若无其事,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不时内心就会冒“你真恶心”“你真讨厌”的声音(注:这个声音针对的是自己),总觉得自己是令人厌恶的。 做任何事情,好像总要准备周全才有勇气去做,可是又往往觉得还没准备够。 对于人生总有一种“完蛋了”的想法,总觉得前路惨淡看不见希望。其实相对来说人生之路还算顺利,但一些环节的选择并非我本意(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也是我内心内耗、对自我批判、反感之类负能量的来源),导致现在似乎潜意识里想故意把人生弄砸。 总是觉得,等自己达成某个目标/做成某件事情就可以自信了、满意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无论大小的成绩,自己依旧抬不起头,甚至会对这些成绩感到羞愧… 该如何调整这样的心态
你好。你提到虽然生活总体还算顺利,但对自己的评价、对过去的选择以及对人生/未来的看法都比较消极,所以时长内耗、也影响到了你的行动力。 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觉得自己讨厌、未来无望似乎是你的核心信念,而中介信念是类似于此的原则和假设:必须准备周全才能去做事(潜台词是才能不搞砸),只有达成目标才能满意….带着这样的信念,就容易把关注放在对自己的严格检视和评判上。当生活中出现不如预期或不在掌控的情况时,那些认知就像是得到了强化:我不够好,没人喜欢我。 而越觉得自己不够好,就越容易高估失败的风险、低估自己的能力,行动前过度准备或选择放弃,而这进一步导致你对自己的否定。要打破这种负向循环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是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想法、感受以及外部情境和你的行为反应,然后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发现原有的那些负面认知时,用理性思考来拓展自己的视角、看到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尝试问自己:假如别人取得了这个成绩、做了这个选择,我会怎么看?假如是我的好朋友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会对他说些什么。我觉得别人不喜欢我,有什么证据吗,有什么证据显示其实别人对我是有欣赏和好感的….. 去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也就是说培养成长性的思维,把所有的选择和尝试看做是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哪怕一件事没有达到完美或理想的状态,试着从中找到可学习和收获的意义。肯定自己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没一点进步。以此逐渐建立自我效能感,让你感受到’我在成长’而不是’我必须万无一失’。 不妨从一些低风险的小目标和小任务开始培养新的习惯,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尝试,从新定义成功 — 比如把走出一步、尝试行动定义为第一阶段的成功。随着行动的打开,对自己的认可和信心都能有所提升。
害怕会被这个情绪影响到没办法上班,对未发生的事情担心害怕,好害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对未来非常迷茫,我这个人很在意别人的说话和看法,很害怕自己这样子,会被别人说闲话,自己好想去缓解一下这个情绪,自己6/7个月没开车,现在开车好爱怕自己会发生意外,我这个人从小心态就不好,胆子也比较小,任何来缓解一下情绪,有时好好的,有时会这样子
你好,我是壹心理心探教练舒雅清正,希望和你一起探索一下情绪焦虑和恐惧的问题。 陷入“焦虑不安、恐惧害怕当中”,是不是感觉很挫败与无助?抱抱你哈。 你能够自我觉察,看到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能够有意识的寻求自我缓解,并寻求心理方面的成长与帮助,你很棒! 首先,我们来看看焦虑和恐惧情绪 ①,恐惧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恐惧也是我们最基本也最深刻的一种心理反应,往往被我们定义为的“负面情绪”的一种体验。 它是我们在感到自己面临某种危险情境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才产生的担惊受怕的情绪体验。 当我们的大脑杏仁核检测到潜在的威胁时,便会触发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提醒自己准备应对危险。 这些反应是我们的身体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所做的准备。 题主提到半年来对开车的场景产生恐惧,所以,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恐惧进行一些探索与理解。 可以尝试寻求咨询师老师专业的帮助与自我成长,帮助自己逐渐面对和克服恐惧,减少恐惧对生活和工作的负面影响。 ②,关于焦虑 焦虑是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绪和行动倾向。 焦虑让我们意识到可能会发生不愉快或者不合预期的事情,它像一个信使,提醒我们最好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 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就必须保持那种焦虑感,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强大,更凶猛的动物的伤害。 如今焦虑仍然存在我们的体内。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现实和非现实的焦虑感,以及理性和非理性的恐惧感。 《控制焦虑》的作者埃利斯在19岁之前患上了交往的焦虑症,然后他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自己:阅读哲学与心理学书籍,掌握技巧;勇敢尝试突破。 然后他成功了。 其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 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Albert Ellis所说:“往往影响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与信念。” 题主对开车意外的恐惧,其实来自于一种“灾难化想法”的负面认知,这也是多数容易焦虑的人的一种不合理的信念。 而人们在这种负面认知的评判下,普遍会受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就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往往一下子便将人带到一种极端糟糕的情景中,焦虑恐惧的情绪与随之很快爆发。 所以题主可以通过寻求咨询师老师专业的帮助与自我成长,尝试去提升自己的认知,建立积极的理性思维与信念。 ②,关于“很在意别人的说话和看法,很害怕自己这样子,会被别人说闲话,”的问题。 题主需要明白: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子的,都是今生最珍贵的,独一无二独特而美好的自己。 所以,我们需要允许自己,需要无条件接纳自己。也只有自己可以定义自己。 题主需要尝试探索一下自己的边界感问题。明白这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哪些事情是自己的,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哪些事情是别人的事,需要别人去负责。 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何关?别人爱怎么看待自己,那都是别人的事情,又与自己何关? 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傻傻的让别人为自己负责,没有人能为别人的事负责呀。 最后,关于这些“负面情绪”“怎么办?”的一点建议: ①,当自己感觉恐惧焦虑的时候,请给自己一个拥抱,然后尝试深呼吸。 寻求帮助是我们获得疗愈与获得成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尝试通过沟通寻求家人与咨询师老师的帮助与支持。 也可以在壹心理加入一些群组,与诸多的小伙伴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自我成长哦。 ②,正念冥想练习 正念冥想练习是环境焦虑恐惧行之有效的方法,会让我们的心理从紧张之中温和平静下来,摆脱焦虑和恐惧。 ③,寻求积极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成长 一方面养成不评判,不贴标签的习惯。 有时候的担心,是因为我们先给自己和事情贴上了标签“好”与“不好”的标签,容易陷入评判中而患得患失的内耗之中。 其实,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对错的,如果不能想明白,可以想一想“塞翁失马”的故事。 不管最后选择什么,都是自己已经努力的结果,都可以感谢自己,自我慈悲。 另一方面养成关注当下的习惯,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比如在阳光下晨跑半小时;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按时睡觉,健康饮食;多给一些自己鼓励和积极的暗示。 这些习惯都会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理富有弹性,享受自由与松弛感。 世界和我爱着你,希望给你一些支持!
30岁,女教师,高中班主任,每周单休,单位在外地,开车四小时的距离,已婚,无孩,一年回一次家。 6岁之前在姥姥家住,初中高中住校,一个月回一次家,上了大学之后半年回一次家,几乎不联系。再后来考研,找工作,租房子,搬家,都是一个人,这十几年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自己解决。父母家没有我的房间,回去都是睡沙发。除了一支牙刷,一套睡衣,家里几乎没有我的个人物品。 工作之后,跟父亲几乎不联系,和母亲一个月微信联系不超过五次,每次沟通都很容易暴躁,生气,不欢而散。 列举几件小事: 1.抑郁成疾,靠吃安眠药睡觉。给母亲打电话想让她来陪陪我,母亲提出给发工资就来。没来。 2.结婚两年没办婚礼,因为我和老公自己攒钱买房子,我父母要求房子装修好了再办婚礼。结婚嫁妆一分没有,让我把彩礼都给她。没给。 3.到了生娃的年龄,母亲不太愿意来照顾孩子,或者按月嫂的价格开工资,一万/月,我的月工资:六千。不生。 最近一次,打电话商量婚礼的事,母亲又在提彩礼,感叹嫁女儿一分钱没落着,我告诉她,这一两年买房装修用钱地方多,工资也是断断续续的发,确实是困难。她又指责我往家里打电话打的少,不够关心他们,又说我找的婆家不够富裕,要不到什么钱。最后吵吵嚷嚷的挂了电话。 第二天一早收到母亲发来的微信: 爸妈没钱你就当没有爸妈,等妈妈有了钱再联系吧。 我该怎么和父母相处?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聊聊容易暴躁这个话题。 先来说说暴躁,可能我们听到这个词都会觉得不舒服。几乎没有人喜欢“暴躁的自己”,或者喜欢“暴躁的别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现暴躁的情绪,尤其是对亲人的暴躁。 一般来说,暴躁都是指向别人,其目的是向别人传递一种边界警示的信号,是一种领地保护意识的体现。当别人无缘无故拿走你的东西,你会使用暴躁这个工具,而你的威胁者就可能会退让。 但也有一种暴躁是指向自己的愤怒,它是一种自我憎恨,或者演变成一定程度的自我攻击。就如题主所写,工作之后和父母几乎不联系,每次沟通都很容易暴躁,生气,不欢而散。 在无意识层面,你不能和父母良好沟通,可能就是你没有真正接纳自己,你的许多暴躁情绪看起来朝向父母,其实是指向自己的愤怒。 指向自己的愤怒有极大的危害,以至于很多身心疾病的源头都是因为长年累月的自我生气。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发现对自己的愤怒,就会陷入自我攻击的困境原地踏步。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此刻心中暴躁的情绪会表达,它会向自己如何诉说? 再来说说愤怒的背后,愤怒的背后往往是脆弱。有些人的脆弱是一种先天的素质,可能是由神经方面的某种敏感性所致,也可能是幼年时期的依恋系统有关,也可能是因为遇到创伤性事件,打破了原有的防卫系统,从而变得愤怒。 我们可以回想幼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姥姥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姥姥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 我们也可回想过往经历,就如题主所列举的几件小事,父母的不理不睬和无情拒绝都给自己带来创伤性的打击,甚至抑郁成疾。 我们还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 所以我们想要克服脆弱进而避免暴躁情绪,就要承认和接受一点:我们的心理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健康。我们需要找一个安静之处舔一舔伤口,只有这个伤口真正痊愈,我们才不至于对自己产生愤怒,也不会因为曾经受过伤害而变得无法信任别人,进而产生暴躁。 我们可以和父母做一次心灵对话,并非要去问责谁,而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听听父母现在对自己的期待。如果父母欣然接受,我们循序渐进,通过自己的成熟慢慢协调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一下子不能接受,我们也不要灰心,毕竟这么多年的习惯模式,我们创造合适的机会再次沟通,相信时间和诚意能让父母看见自己的成长。同时我们自己也有核心家庭,完全可以在物理空间上保持分离,有时候关系的和解先从关系的分离开始。 既然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 我们也要让自己心情愉悦,让自己身心放松,生活中的某段经历或许很难受,或许有失败感,但是如果放到我们生命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摆平心里的矛盾,看开不顺心的经历,获得内心对自我的认识,便是成熟,更是成长。祝福你!
我生了孩子以后一周没带过孩子,现在孩子小学了,到我身边来,却感觉小孩一身毛病,被他奶奶惯的,然后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很不喜欢这个小孩,感觉很烦,很累赘,甚至我只想和我老公一起生活,我觉得多个这个孩子特别影响我两个的感情,我也不想他亲近我,亲近我就话很多,我每天不想陪他说那么多无聊的话,啥也不懂,啥都要问,看见他就生气。现在看到他心情就不好,感觉跟个甩不掉的负担一样,老公又不在身边,我在娘家,我和我父亲的关系又很差,感觉好无解。我听见他回来或者叫我妈妈我都会觉得很烦,我到底是怎么了,我跟他说了老了也不指望你养老,所以感觉我就更加觉得小孩特别累赘,也不想给他花钱,感觉完全就是在尽责任。我之前就不喜欢小孩,感觉小孩特别烦,特别讨厌,有时候不听话我会揍他,打他的时候我感觉特别解气,感觉看见他就感觉厌烦,长得油嘴滑舌的一天爱说谎又讨厌,遇事就会哭,整天还一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就想揍死他,看着他的样子我都心生厌恶。我真的不理解我为什么会这么讨厌自己的孩子,(不过当初是因为这个孩子被迫结的婚)难道这就是我恨这个我小孩的原因吗?我一想到后面还要和这个孩子牵扯这么多年我就觉得很烦,我觉得他太费人了,只是在我身上吸取能量,我感觉很累。你说老了我也不指望他回报,所以现在根本也不想管他。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什么心情,是不是心理不正常变态。自从他来了以后我就整天说的嗓子疼,把自己搞得很累,我本身就是一个精力很差的女人,最近直接病倒了,啥也不管了感觉轻松多了,但是我现在连看到他都讨厌,把我搞得很累很不开心都怪他,我就很讨厌他。我本来日子过的开心的,而且我很讨厌照顾别人我从小到大都是别人来照顾我,我感觉很反感。生孩子那会感觉太年轻,啥也不懂,我现在就发现自己不喜欢孩子 ,也没有耐心,更不想带孩子,我感觉自由自在的好。我该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女儿与父亲永远有一种微妙的亲密,父亲是女儿生命中第一个亲密接触的男性,作为男性象征的父亲会对女儿在性别角色和关系发展中起到重要深刻的作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亲没有恰当地表现出对女儿的爱,或者说在父女关系中经常遭受到严重的挫败与创伤,那么我们就会启动心理防御,隔离对父亲的爱,从而影响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恋爱观。就如题主所写,我和父亲的关系很差,感觉好无解。 其次,过去情结会影响现在的关系,我们也可回想童年,当你想和父母靠近,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提出一个想法和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略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这种糟糕的体验也会让我们缺乏自信而处于“依恋饥渴”中,长大后会在爱情中无意识地寻求一种亲密补偿。就如题主所写,我只想和老公一起生活。 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也许通过我们的否认,遗忘,压抑和理智化等方式,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但它们还是会通过情绪记忆和躯体记忆来影响我们、通过情感崩溃和身体不适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实际的存在。这个孩子的到来是不被期望的,我们的内心一直会有内疚和自责。就如题主所写,生孩子那会感觉太年轻,啥也不懂,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孩子被迫结婚。 心理学上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当我们感受到痛苦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时,便会做出防御。而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受害者,让自己可以更少面对伤心、委屈和羞耻,同时也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归结为是对方造成的。就如题主所写,我跟他说了不指望孩子养老,所以感觉小孩特别累赘。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大千世界中,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之所以和世界保持良好的互动,是因为我们很想去了解这个世界,而世界的回应也是能给到我们情绪刺激和情感惊喜。 所以我们要明白不断和孩子进行连接是必要的,但是连接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只有一次次的连接才是有意义的,毕竟母子连心。爱是一种体验,有爱的体验的人,风吹过是乐,雨飘来是喜,内心充盈的爱会把世界渲染出五彩斑斓。 我们尝试正确看待得与失,因为只关注得和只关注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关注失会产生负面体验,变得消极,毕竟失去意味着悲伤和失落,关注得能收获满足的体验,所以与其观望,不如尝试。 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咨询师来一次深度交流和沟通,释放我们压抑的情绪。 抽空和老公相约,带上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真实的生活,去感受真实的亲密关系,你会发现在核心家庭中,你是幸福快乐的。 推荐书《我的内在无穷大》
我是一个高三学生,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自己在人际中没有地位,这使得我的话没有人倾听,每次也是被人冷脸相待,我真的感觉自己很失败,学习学的不好,达不到目标,又没法交到真正的朋友。我又对学校的管理非常失望,学校里总是有许多下座位、谈恋爱、吸烟的学生,且总是被这些人影响,我对我的未来没有信心,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您好 看完您的描述内容,对于您描述的内容表示理解。 首先,您在描述中写道:“我是一个高三学生,我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自己在人际中没有地位,这使得我的话没有人倾听,每次也是被人冷脸相待”这段描述包含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您的人际关系,一个是您的演讲。 一、人际关系的地位非常不固定,受到个人价值、物质和心理需求、能量值和掌控权、情商和能力、实力、平等和尊重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您现在是一个高三的学生,您的人际地位受到的影响是个人价值、物质、心理需求、情商与能力。从您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的是您的情商或许有些不足,而个人价值观又涉及您的成长环境。情商可以通过锻炼去提高,价值观会根据您所处的位置或是您成长环境而改变,您完全不需要这个时候就对自己的地位定义。 演讲,您觉得自己的讲话没有人倾听,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1、缺乏倾听技巧 :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说话,还需要倾听。直白的说就是对方的演讲的时候是什么吸引了您去倾听才是重点。 2、缺乏自信 :自信的沟通能够吸引他人注意。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即使面对权威或重要人物,也要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 3、专业性和权威性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展示你的专业性可以增加你的话语的分量。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们认为是专家的人。这方面也是可以练习的。 4、情感共鸣 :将你的观点与听众的生活经历或情感相结合,可以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使你的话语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避免使用负面语言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抵触的负面语言,如指责、抱怨或过度批评。这样可以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使他们更愿意倾听你的观点。 6、注意语言和语气 :使用礼貌和尊重的语言,避免使用粗鲁或攻击性的措辞。这样可以使你的话语更加容易被接受。 7、建立信任 :如果你平时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人们更可能愿意倾听你的话。通过一贯的诚信和可靠行为,你可以建立起强大的信任感。 其次,您在描述中写道:“我真的感觉自己很失败,学习学的不好,达不到目标,又没法交到真正的朋友。”上诉中有说到您觉得没人倾听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之一,那感觉自己失败,学习不好,目标不达标等都是缺少自信心的表现。学习学不好是因没有找到学习的兴趣,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学习一定要让自己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而达不成的目标有两种可能:1、目标本身远超出您的能力本身;2、没有努力的去思考目标。至于您说的没有交到的真正的朋友,那是因为心在的朋友真的很难交,这不是您本身的问题。 最后,您在描述中写道:“我又对学校的管理非常失望,学校里总是有许多下座位、谈恋爱、吸烟的学生,且总是被这些人影响,我对我的未来没有信心”学校管理出现问题是需要学习自己去反思的,而谈恋爱、吸烟属于个人行为,相信这样的行为学校肯定是要极力制止的,但是这些问题属于家庭教育问题,家长都不注意或是不用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子女,单靠学校去处理这个问题就是本末倒置。而且,您好像忽略了一个重点,学校是传递教授知识的地方,它有塑料正确价值观的义务,可教授知识才是它的真正意义。而您会受到这些人的影响是因为您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或许您的价值观会因为环境而变化,如果您的价值观足够坚定,它的变化方向也是正向的,如果您的价值观不够坚定,它的改变方向就不一定是正向还负向了,甚至负向的几率极大。而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的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建议: 1、针对您的学习方面,您要找到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的兴趣有的时候跟您的其它兴趣有一定的关系。就如《班主任马力》这部剧中的一些片段可以对您有些启发。 2、您要寻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就像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一样。有着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子在上高中之前学习非常好是全校第一,但是他上了高中之后在班级中却排在倒数第一,这个时候他很失落还没有自信,他的父亲就告诉他要建立阶段性的目标,他先是倒数第一,那倒数第二就是他的目标。就这样他树立自己的目标,又一次次完成目标,不仅学习成绩上去了,他的自信也增强了。” 3、您的未来是靠自己一手去建立的,未来的本身是不可预计的,您的没有决定每一个打算都是可以改变自己未来的。而您现在最需要的是自信心。 以上内容仅限参考
害怕会被这个情绪影响到没办法上班,对未发生的事情担心害怕,好害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对未来非常迷茫,我这个人很在意别人的说话和看法,很害怕自己这样子,会被别人说闲话,自己好想去缓解一下这个情绪,自己6/7个月没开车,现在开车好爱怕自己会发生意外,我这个人从小心态就不好,胆子也比较小,任何来缓解一下情绪,有时好好的,有时会这样子
题主你好,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害怕,焦虑不安,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这种情绪。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也许你只要转变一下思维模式,就可以有效的摆脱焦虑。人为什么会焦虑,那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是远思维,而不是近思维,近思维会关注真实的具体的正在发生的事,这些事是流动变化的,而远思维模式会关心那些想象的抽象的遥远固定的事。 近思维会不断的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而远思维只会注重头脑里的规则,这些规则和道理让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模式。那怎么才能让我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近一点更流动一点,从而告别焦虑呢,我们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第一个多描述少评判,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轻易的评价自己和他人,考砸一场考试就断定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半天学不会一个技能就觉得自己不聪明。对别人也是一样,很轻易的给人下标签,这个人是好是坏,是热情还是冷漠,是拜金还是普信,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评判性思维。评判就代表我们在用头脑中的观点、规律对信息进行加工,所以这就会阻碍变化的发生。如果是描述,比如说考试,你可以说我考了六十分,刚刚及格,那里面有很多题我都不会做。这些是描述,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你有其他方面的优势或闪光点。 第二个多具体少抽象,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人在问抽象的问题、做抽象的事、喜欢抽象的人,就比如总有人问怎么才能学好英语,怎么才能创业,怎么才能喜欢上风一样的男子等等,这么抽象的问题就总感觉无从说起。抽象有些时候在我看来是一种偷懒的行为,是我们不愿意动脑子去把一个宏大的课题切分成小的、可回答的、可解决的问题,所以抽象的问题很难得到答案,然后你就会因为它难而拖延、畏惧、恐慌,最后演变成焦虑。而你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具象化那个事物,具体到不能再具体,拆分到不能再拆分,自然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三个多当下少结果,经常感到焦虑的人,他们在做一件事之前,总是会算计半天,他们得看到一个明确的结果才会去干,而据我的经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你不干,永远不知道有没有结果。比如一份工作决定你喜欢不喜欢,有工资、职责、公司名气这一系列可以看得到的因素,但是还有那些同事、上司、归属感、成就感这些你在深入之前永远不知道的事。所以有时候只有先去做,才会知道结果怎样。 下次当你为了未来某件事焦虑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现在能做的是什么,我愿不愿意去做。这样就能迅速把你的思维拉回近处,然后拆分、执行,这样就能有效摆脱焦虑。
鄂ICP备15005958号-11
联系方式:136-3862-2687(同微信)